XM平台官网

湖州的味道(2025年03月03日)

XM

1970年 ,金庸在创作中的《鹿鼎记》里,描述了一段双儿给韦小宝吃粽子的情节——喷香的糯米,包了经典的猪肉馅 ,再加上美人在伴 、软玉温香 。

此情此景 ,韦爵爷不由舒服地感叹:“双儿,这倒像是湖州粽子一般,滋味真好。”

有趣的是 ,金庸本人,出生于湖州隔壁,以粽子而闻名于世的嘉兴。

倒不是说湖州的粽子一定比嘉兴的好吃 ,只是金庸写到了那个温情脉脉的瞬间,一定想到了同样水软风轻的湖州 。

虽然同在富饶的杭嘉湖地区,但嘉兴代表了这块土地向海而生 ,刚毅进取的那一面;湖州则映出了沃野千里、小桥流水的,更温柔的那一面 。

粽子的月光密码

湖州的编年史,始于粽子。

在距今4700年的湖州钱山漾遗址里 ,曾经出土过一批丝帛残片。这是全世界最早的蚕丝织物之一,但更神奇的是,这批残片表面 ,显微镜还检测出了稻米淀粉颗粒与芦苇叶绿素 。

用植物叶片 ,包裹米和其他食材,煮熟后放在丝绸布缎上精致呈现。

无独有偶。湖州南部的邱城遗址里也发现了一些碳化稻米团块,它们表面附着了芦苇叶的残留 ,形态与今天湖州枕头粽的粽形完全一致——或许,它们都是粽子这种特殊食品的萌芽 。

实际上,江南是稻米的发源地 ,而江南腹地的杭嘉湖,则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,扮演了帝国粮仓的角色。仓廪实而知礼节、衣食足而知荣辱 ,丰富的物产和富庶的传统,酝酿了温文尔雅的民风,也促成了精细讲究的饮食。

茶圣陆羽在《茶经》里 ,把湖州紫笋茶列为“天下第一茶 ” 。虽然从今天的视角回望,湖州既没有优质茶需要的高海拔种植地,也没有足够丰富和古老的茶叶老树种质资源和选育种传统 ,从哪个角度来看 ,都不算是多么出众的茶产区。

很多人忽略了陆羽描述湖州茶之后的另一段文字:“吴兴粽,裹以素帛,蒸则染碧 ,如春水初涨。”

食物的地方性呈现,与这片土地的日照 、降水 、土壤、河流有关,但很多时候 ,在地民众的习俗、性格,所赋予食物的烹饪工艺和进食仪式,才是更大的助推者 。

平平无奇的树叶 ,在湖州人文雅的冲泡下,成了国粹茶叶;平平无奇的稻米,在湖州人精细的捆扎 、烹制和食器展现下 ,成了冠绝米食文化圈的小吃粽子。

这种传统,在后来的历史中,一直流淌在赵孟頫《吴兴赋》的“四角尖尖如笔锋”里、在《吴兴乡土志》的“裹尽江南烟雨浓"里、在这些丝绸包裹的月光密码里。

到了清光绪年间 ,湖州双林镇姚福盛粽铺的第三代传人突发奇想 ,将辑里湖丝浸染茜草汁液,制成赤金丝线捆扎贡粽 。这种“金丝琥珀粽 ”沿大运河进京时,裹粽的丝线在漕船摇晃中逐渐渗出茜草红 ,将糯米染出晚霞般的渐变色泽 。老太监李莲英呈给慈禧的食盒里,丝线已褪作浅粉,却让深宫妇人想起少女时代在颐和园昆明湖畔见过的江南烟雨。

如今衣裳街的老字号里 ,老师傅仍保持着“三把茅草扎粽 ”的古法:第一把锁住太湖糯米的清甜,第二把固定乌程赤豆的绵密,第三把则捆住了頔塘河上摇橹声里的晨昏。当粽叶剥开的刹那 ,蒸汽中升起的何止是米香,分明是七千年稻作文明在齿间绽放的礼赞 。

竹笋的味觉拓扑

比粽子稍晚的,是湖州的笋。

在湖州博物馆的恒温储藏柜里 ,保存着一方战国青铜鼎。

作为礼器,它的形制不够特殊,与中原地区同期的文物相比 ,器型也不算大 。但让人意外的是 ,2021年,考古团队在提取鼎内碳化物时,意外发现了猪肉胶原蛋白与竹笋纤维的分子痕迹。更是在鼎腹蟠螭纹的间隙里 ,检测出微量黄酒酒石酸结晶。

鼎作为炊具当然不算什么新鲜事 。但猪肉 、竹笋和黄酒的组合,很难让人不想到弥漫在整个江南地区的,对腌笃鲜热烈的爱。最神的是 ,现代分子美食学家发现,湖州腌笃鲜中的谷氨酸与肌苷酸含量,竟与战国青铜鼎内提取的样本呈现黄金比例。

当雷笋在青铜鼎中第一次与腌肉相遇 ,江南的饮食密码便已写就 。

或许,在公元前473年的某个春日,越国大夫范蠡的门客围坐在此鼎旁 ,鼎中翻滚着太湖黑猪五花、上一年冬天新腌的咸肉与早春雷笋。鼎耳悬挂的青铜匕匙沾满油脂,倒映着弁山峰顶未化的残雪。鼎足间燃烧的并非寻常柴薪,而是专供王室使用的会稽山南麓香榧木 ,带着松脂清香的烟雾渗入青铜饕餮纹的每一道沟壑 。

当现代光谱仪穿透两千年的铜锈 ,湖州城西弁山脚下的竹林忽然簌簌作响 。

真正有记载的鲜笋、鲜肉与腌肉合烹的技法,最早源于北宋《吴兴志》,这也是“腌笃鲜”这道菜可考的源起——腌肉赋予滋味 、鲜肉带来醇厚、竹笋则调和轻灵 ,不用加任何调味品,只要一勺黄酒,就能熬出每个江南孩子记忆里的滋味。

赵孟頫归隐湖州时 ,常在鸥波亭以银刀破冬笋,其妻管道升取南园新雪化水,陶罐里炖着用震远同玫瑰腐乳腌渍的蹄髈。松雪斋的墨香里 ,砂锅咕嘟声与笔锋擦过澄心堂纸的沙沙声此起彼伏,将江南的鲜甜熬煮成传世的书画同源 。

元代诗人杨维桢在《煮雪斋记》中记载:“吴兴庖人制腌笃鲜,必以雪水涤器 ,谓可得天地清气。”

清代《湖州府志》记载,立夏时节家家户户“以春笋配陈腿,佐以黄酒 ” ,这仪式般的烹煮 ,实则是向新石器时代的先祖致敬。

如今衣裳街的老灶头上,砂锅仍遵循古法:冬腌菜要取霜降后的雪里蕻,鲜肉须选太湖猪第五根肋条 ,就连煨火的木炭也须是安吉毛竹烧制的银霜炭 。

时光,恍若凝固。

茶食的市井长卷

湖州真正的黄金年代,从隋唐开始。

虽然“吴兴”之名始于三国孙权 ,取意吴国兴盛,但真正把充满异族风情的荒蛮之地,变成优雅温柔的江南佳丽地 ,则离不开两晋六朝持续不断的南方大开发 。

陆羽说湖州的茶天下第一,还记载了当地一种名为“乌程吉贝”的茶食——其实,这就是裹着糖霜的炸米花。这种唐代茶点演变至今 ,成了南浔古镇街头金黄酥脆的镬糍。当游客在百间楼的廊檐下品尝镬糍时,齿间响起的脆响,恰与唐代诗人皎然在妙喜寺煎茶时听见的松涛同频 。

与隋唐以来中国茶的发展进程相生相伴 ,江南地区各式各样的茶食 ,是赋予茶叶本身风雅、文气 、优美形象的,最重要推手。它们让饮茶成为代表文人士大夫的标签,也让中国点心的制作技艺登峰造极。

而湖州的茶食 ,正是其中代表 。

文徵明游历湖州时,在《苕溪渔隐图》题跋中记载:“吴兴茶食三珍,配紫笋茶尤妙 ,其形制暗合山水笔意 。 ”原来椒盐桃片的波浪纹是太湖石的皴法,牛皮糖的拉丝工艺源自蚕丝缫制的动作,而诸老大粽子糖的棱角 ,竟与陈英士故居窗棂上的冰裂纹遥相呼应。

飞英塔影斜入墨池的午后,茶食铺的师傅正在制作牛皮糖。熬糖铜锅里的麦芽糖浆翻涌如太湖波涛,当糖液拉出金色丝线时 ,掺入的桂花恰似张志和《渔歌子》中惊起的白鹭 。这种源自南宋的茶点,在1932年巴拿马博览会上,被法国记者形容为“凝固的东方晨雾”。

南浔张氏老宅的厨娘至今遵循着特殊仪式:制作定胜糕时 ,必取小莲庄荷塘六月的新藕粉 ,混入頔塘水畔的八月金桂。1915年张静江带往巴黎的漆木食盒里,定胜糕的轮廓渐渐模糊,却在塞纳河的水汽中愈发甜糯 。当里昂丝绸商人追问这是何种东方秘术时 ,他只笑着指向食盒内壁的螺钿镶嵌——那正是南浔通津桥的微缩景致。

这些精巧茶食,原是文人墨客笔砚间的风雅游戏,却在市井烟火中酿成了湖州人骨子里的甜。如清代学者俞樾在《茶香室丛钞》中感叹:“吴兴茶食 ,乃案头山水化入唇齿者也 。”

千张包和小馄饨,则是茶食里,烟火蒸腾的另一面。

衣裳街青石板上的晨露未晞 ,丁莲芳千张包子店已升起第一缕蒸汽。发酵三年的金华火腿切成蝉翼薄片,与莫干山笋尖在太湖黑猪后腿肉糜中相遇,恰似南太湖的碧水倒映在瓷碗里的清汤中 。丰子恺曾在此作速写 ,将蒸笼腾起的白雾画作《护生画集》里的云气,题款“人间至味是清欢 ”。

周生记馄饨在铜锅中浮沉时,老师傅手腕轻抖 ,将混入菱角粉的面皮甩出半透明质感。1930年代上海《良友》画报的记者曾用“包裹月光的云絮”形容这种馄饨皮 ,却不知其秘方来自江浙地区最大的小麦产区,与太湖水搅合而成的温柔面团——它不像北方的面食充满筋力,也不像闽广的面食包笼山海 ,简简单单的猪肉姜蓉皮冻,恰似江浙文人们不事雕琢的朴素人生观 。如今的老饕们坐在百年老店的八仙桌前,咬破馄饨皮的刹那 ,溅出的汤汁里竟藏着頔塘河两岸的晨钟暮鼓 。

尾声

1999年秋天,在小说里描述过湖州美景美食多次的金庸,终于来到湖州。

在古镇南浔 ,品尝了熏豆茶、玫瑰腐乳、湖羊冻膏和酥糖后,金庸深情地念起了《鹿鼎记》里对湖州的描述:

“浙西杭州 、嘉兴 、湖州三府,处于太湖之滨 ,地势平坦,土质肥沃,盛产稻米蚕丝。湖州府的首县今日称为吴兴县 ,清时分为乌程、归安二县 。自来文风甚盛 ,历代才士辈出,梁时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的沈约,元代书画皆至极品的赵孟頫 ,都是湖州人氏。当地又以产笔著名,湖州之笔,徽州之墨 ,宣城之纸,肇庆谒溪之砚,文房四宝 ,天下驰名……”

那一刻,苕溪水似乎涨了三分,白鹭掠过碧玉色的河面 ,惊醒了沉睡千年的青瓷碎片;骆驼桥头的茶寮里,蒸笼腾起的白雾裹挟着竹叶清香,与对岸钱业会馆的雕花窗棂纠缠不清;游人在剥开湖州粽的瞬间 ,竹叶上北宋年间的茶渍与当代指纹重叠——这分明是座浸泡在时光琥珀里的城市 ,每道褶皱都渗出千年的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