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逢春节 ,“发红包 ”总会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,作为中国人过年互相表达祝福的传统习俗,不同地区人民红包“怎么发” 、“发多少”,总能引起大家的强烈好奇心 。
说起“发红包” ,广东人总会有很多故事可以分享,自从2015年各大互联网公司开始“红包大战 ”之后,广东一直是收发红包最多的地区之一。
广东人不仅发红包发得多 ,还特别有话题性。关于“广东红包”的话题,总能登上微博热搜,互联网也流传着“广东人发红包只发5块10块 ,绝不内卷”的神话。
网易数读也发布过一组数据,广东人发出的红包里,有28.5%是在0到50元的区间 ,这一比例远超其他地区 。
在“广东红包 ”成为一个流行的互联网热梗时,但广东人自己的声音,却被淹没在互联网的狂欢之中。
广东人真的只发5元、10元红包吗?他们为什么会发这个数额的红包?背后又有什么故事?
为此 ,我们特意与来自广州(珠三角地区)、茂名(粤西)、潮州(粤东潮汕地区) 、肇庆(粤中西地区)的几位当地人聊了聊,听他们讲述发红包时的真实心态,以及背后那些有趣的故事。
1
“广东人发红包只发5元10元?那只是因为他和你不熟而已 。”
来自广东茂名高州市的李辉,一直不太相信所谓“5元10元红包”的事情。他1992年出生 ,今年33岁,10元红包只在他小学一二年级出现过——那时还是2000年左右,大家经济普遍不富裕。
后来他逐渐长大 ,大家的收入水平也逐渐提高,亲戚之间普遍都是100元、200元的红包,到了他上大学之后 ,他最后还能拿红包的那几年,拿到的红包都是500元起步 。
李辉承认,广东人的红包和外省比起来 ,确实不算多,他有个包邮区的朋友,收到的红包都是2000元起步 ,“但你说广东人发红包普遍5元10元,那就太夸张了,广东人也是要面子的好吗?10元根本给不出手。 ”
李辉说,广东人发红包 ,其实会按照亲疏远近,有点“区别对待”,他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 ,每逢过年之前,爸妈总会忙着分装不同金额的红包。
“200元的若干个,给比较熟的亲戚 ,比如我的堂哥堂姐们;100元的若干个,给一些很久没见面的亲戚孩子;最后准备一些50元、20元的,给一些不太熟悉的人 ,比如同事 、邻居 。”
他觉得,广东人还是比较实在的,不是那种遇到谁都给大额红包的冤大头 ,谁该给多少钱的红包,其实广东人心里都有数。
除此之外,另一个让李辉印象深刻的点就是,“发红包必须要公平 ,不能欠别人人情 ”。
李辉是家里的独生子,而李辉的伯父有两个儿子,所以大家都很有默契——伯父每年给李辉200元红包 ,而李辉的爸爸则会给两个侄子每人100元——总额都是200元,双方一进一出,相当于都没花钱 。
在李辉的家庭教育里 ,如果让对方多发了红包,这是非常失礼的一件事情。李辉现在还非常清晰地记得,有一年过年 ,爸爸一个多年未见的朋友来拜年,给了李辉一个大红包。
当时爸爸不停暗自给李辉使眼色,让他赶紧推掉 ,但李辉没看到,就收下了。后来朋友走后,爸爸对李辉发了好大一通脾气,因为他觉得 ,朋友这次没带孩子过来,他没办法回对方红包,现在李辉收了人家的红包 ,他就欠了对方一个人情,他在朋友面前失礼了 。
为了此事,爸爸后面还专门开车100多公里 ,跑去对方家里拜年,给朋友儿子回了一个大红包,这事才算完结。
所以 ,以前每逢春节,李辉的爸妈总少不了一顿猜测:“你说大哥那家今年会给儿子多少红包?二哥去年做生意赚了钱,你说他会不会给儿子更多的红包 ,我们要不要给他家儿子多包点钱?”
也正因为如此,李辉每年收到的红包,除了爸妈给的可以留下来自用,亲戚给的红包都要返还给爸妈 ,他爸妈总说:“你收到的钱,其实是我们给出去的,所以你必须还给我们 ,不然就平不了账。”
李辉调侃,别看他爸妈总是诉苦每年发红包发得多,但其实收回的也不少 ,收支基本是平衡的 。
“我们这里的人就是这样,红包数目多少其实不是关键,反正不管对面给多少 ,我们也会回个类似数额的,表面的礼仪要做足,里子也不会让你吃亏。 ”
不仅过年 ,平时其他场合收红包,李辉家乡也有着类似逻辑,比如李辉去参加亲戚婚礼,给了个大红包随礼 ,主人家通常会把红包折个角,表示“收到心意了”,就会把红包退回来。
所以 ,李辉对于这样的收红包方式,总有点矛盾心态,一方面他觉得发个红包还要各种算计 ,非常累;但另一方面又觉得,这样大家有面子也不吃亏,还挺好的 。
正如他说的那样:“我们不怕亏钱 ,只怕欠人情,但人情要怎么做才平衡,大家都很伤脑筋啊。”
2
来自潮汕地区的浩杰 ,可能会不太适应李辉家乡那种给红包的方式,浩杰给红包的方式比较简单粗暴:“想那么多干嘛?给红包就要大方一点,能给多少给多少。”
浩杰家里一共有6个孩子,他有一个姐姐两个哥哥 ,他排行老四,底下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。
浩杰有9个侄子侄女,姐姐有4个孩子 ,两个哥哥一位生了3个孩子,另一位生了2个。
浩杰打算2025年春节,每个侄子侄女给500元 ,算上给爸妈每人5000元,他今年的红包支出就要1万多元。
26岁的浩杰,毕业也才3年 ,过年1万多的红包支出,算是他能够支付的上限,但他不觉得这是一个负担 ,相反,他讲述这一切时,都是喜悦和激动的口吻 。
在他看来,潮汕人的家庭观念都比较重 ,红包也是亲人之间表达爱意的方式,所以要尽自己能力给到最大,这样才能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爱意。
“我小时候 ,我的哥哥姐姐们都是上千元地给我,现在我有能力了,尽我所能多给亲人们封一个大红包 ,就算过年讨个彩头。500元是起步,给太少我也不好意思。 ”
当然,浩杰也比较务实 ,他目前的收入水平,最多只能支撑他给出1万多块的红包,所以他也不是为了面子充大头 。“肯定是在我经济范围内量力而行 ,要是让我多给,我也做不到。”
而且,如果是不太熟悉的亲戚家小孩,浩杰也不会给太多 ,大概200元红包就差不多了。
除此之外,浩杰观念里也不像李辉那样,会有“回礼”的概念 ,在他眼里,红包给出去就给出去了,对方回不回都无所谓 。如果亲人真的给自己红包了 ,那也是亲人爱自己,并不是为了回礼。
“这算一个传承,我的哥哥姐姐给我红包 ,我给小朋友发红包,以后小朋友也会给他的晚辈红包,大家就是一个比较和谐的家族 ,就是这样互帮互助了, ”浩杰说。
来自广州海珠区的谭颖,可能不太理解浩杰的做法,因为浩杰还没有结婚 ,而在谭颖的生活习惯中,还没结婚的人过年是不用发红包,甚至可以一直拿红包 ,只有结了婚的人才需要发红包 。
可以说,在广东的不同地区,关于红包的风俗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。
谭颖还没结婚 ,有个比她小5岁的表妹,前几年结婚了,所以过年时谭颖也找表妹要红包 ,哪怕谭颖算是长辈,表妹也乖乖给了红包。
每逢春节假期结束,广东人总会有讨要“开工红包”的习惯 。谭颖就会和一大群还没结婚的同事 ,跑去找结了婚的同事要红包,其中有几位同事40多岁还没结婚,也会跑去找20多岁已经结婚的同事要红包。
这些开工红包数额其实并不高,充其量就是10元、20元 ,谭颖最多的一年也才总共拿了600元红包,但谭颖觉得这就是讨个彩头,新年有个开工红包才会顺顺利利。
不仅如此 ,即便是亲戚给红包,很多也只是几十、一百块,图个吉利罢了 ,哪怕是谭颖的爸妈,过年也只是给了谭颖200元红包 。
所以,谭颖觉得 ,网上所谓的“广东人爱发10元红包”的故事,其实更多只是广州人的习惯,但广州并不能代表广东 ,广东很大,不同地区还是不一样的。
来自肇庆德庆县的安娜,过年的红包风俗也是类似,没结婚就可以一直拿红包。
安娜今年33岁 ,一直没有结婚,所以每次过年回家,几位叔叔伯伯依然还会给她准备红包 ,安娜不太好意思拿,每次都会竭力推脱,但抵不住长辈们的热情 ,硬要把红包往口袋塞。
每当此时,长辈们也只会调侃几句,劝安娜收下红包:“你快点结婚啦 ,结了婚明年就轮到你给红包了 。 ”
而在李辉的家乡,情况有些不一样,如果还没结婚确实可以不发红包 ,但如果工作了,就不能再收红包了,所以李辉大学毕业之后,除了爸妈之外 ,他就再也没收过别人的红包了。
至于浩杰,他则表示在潮汕地区比较灵活,如果还没结婚 ,红包其实是可给可不给,看自己的实际情况。他只是有一定经济基础,和家人感情又很好 ,所以哪怕他还没结婚,他也心甘情愿给自己的亲人们发红包 。
用他的话来说就是:“反正这钱流来流去都是在自己家里的人,其实有什么所谓呢?”
3
另外 ,谭颖还发现了广州和别的地方不同的一个点:在广州,过年时子女是不会给父母发红包的,只有父母会给子女发红包。
不管是谭颖自己 ,还是身边从小玩到大的广州小伙伴,从来没有谁过年给父母发红包的。在他们看来,“发红包”算是长辈的一种特权,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 ,如果晚辈给长辈发红包,那就属于“倒反天罡 ” 。
而且,谭颖和父母住在一起 ,每个月都会给父母好几千块生活费,所以她觉得,过年时再给父母钱没必要。
但除了谭颖 ,不管是李辉 、浩杰还是安娜,过年都要准备一个大红包给父母。
来自潮汕地区的浩杰自不用说,家庭观念浓重的他过年要给爸妈每人5000元 ,这也不是上限,他打算以后收入更多时,要给爸妈更多的钱 。
李辉的家庭情况比较复杂 ,他的爸妈在他大学时离婚了,爸爸很快再婚并生了个儿子,所以他过年都要给4个红包,爸爸 ,妈妈,阿姨,以及弟弟。
为了表示公平 ,4个红包都是2888元数额,这样一次就要发出去1万多元,再加上另外一些过年花销 ,李辉总觉得压力有点大,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。“毕竟长辈之间也会比较,如果我给得太少 ,爸妈出去和朋友聊天,也会没面子 。”
安娜和家里的关系并不算好,因为她是不婚族 ,再加上一直在广州做自由职业,被家人视为不务正业,所以她总是不太愿意回家。每年春节回家,她往往是除夕到家吃顿年夜饭 ,第二天一早就会回广州。
即便已经到了这地步,每年回家,安娜都会给父母准备每人1000元的红包 ,这对于收入不稳定的她来说,已经算是很大一笔支出了,但她还是觉得 ,这是习俗,子女过年就是给父母红包,再怎么穷也要挤出这笔钱。
但这个习俗怎么来的 ,为什么他们要给父母红包,但广州地区就没这个风俗,他们也没想过那么多 。
李辉说 ,他从来没有想过,原来孩子过年时还可以不给父母红包的,因为他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“父母养你很辛苦,所以你要努力赚钱 ,回报父母”,因此他毕业之后,想的都是拼命赚钱 ,然后把钱给父母。
到了过年,他更是会竭尽所能给家人包大红包,如果给得少 ,哪怕父母不说什么,他自己都会有深深的愧疚感,觉得自己没让父母长脸。
他甚至会觉得:“如果我不给父母一封大红包 ,父母又怎么能感受到我的爱意呢? ”
但谭颖就说,广州人是真的不太把红包太当一回事,就只是一个形式而已 ,所以她不给父母红包,父母不会觉得她没孝心,而父母给她包200元红包,她也不会觉得父母太吝啬 。
“红包就只是个彩头而已 ,真的没必要赋予太多不必要的含义,”谭颖如是说。
4
对于广东人来说,红包不仅是一份心意、一个彩头 ,更是传统的一部分。很多广东人最引以为豪的是,广东除了在经济上领先,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。
除了春节、清明 、中秋等传统节日 ,相当一批人已经不关心中元节、乞巧节(七夕节)、冬至等传统节日,但广东人依然会在这些节日里,坚持着自己的传统习惯。
比如在广东 ,中元节一定要烧纸 、放河灯;乞巧节要拜七娘、吃七娘饭;冬至则是“冬至大于年”,一家人齐齐整整吃大餐、吃完饭再来一碗汤圆。
作为传统的一部分,红包通常被广东人称为“利是” ,“利是 ”最初指的是“利事”,粤语里代表吉祥顺利 。每逢过年,很多人都会准备一大叠红包,遇到熟悉的朋友、同事就给对方一封 ,这背后的含义是,希望新的一年能给你带来顺利和喜悦。
红包的金额也不会大,一般就是5块 、10块、20块 ,一来是红包只是彩头,具体金额不需要纠结;二是金额太大,也容易给对方带来“还人情”的压力。这一切的背后 ,其实也是广东人的务实和体贴 。
当然,如果是给家人的红包,广东人通常会包得比较大 ,因为广东人家庭观念都比较重,比较重视亲情,因此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,很多广东人给家人的红包也越包越大,以此祝愿家人过得越发幸福安康。
其实,不管怎么样,发红包也只是过年的习俗之一 ,过年最大的意义,还是一家人团团圆圆聚在一起。毕竟大家一年到头在外奔波工作,也只有过年这几天才能见面了。
在浩杰的记忆中 ,过年总是和“祭祖、拜神 ”联系在一起的,特别是大年三十,潮汕人一定要烧纸钱 ,而且会烧得特别多 。
春节其余时间,一家人就会在打麻将 、放鞭炮、拜年等娱乐活动中度过,反正怎么开心就怎么来。
李辉则会更多地期待粤西地区的“年例” ,这是粤西一年一度的大型祭祀活动,不同村镇具体时间不同,当地会有“年例大于年”的说法 ,到了这一天,所有亲朋好友都会聚在一起,一起祭祀,一起聚餐。
李辉和几个堂哥堂弟 ,已经好几年没见面了,他希望能在这一天,和大家好好喝一杯 ,聊聊天 。
至于安娜,她今年还是准备除夕回家,初一就回广州。不过最近一两年 ,她感受到了父母的改变,以前父母收了她的红包都不会回,但这两年父母拿了红包 ,都会给她回1000元红包,并说“你在广州一个人不容易,好好照顾自己 ”。
安娜心中还是有所触动的 ,她打算以后有机会和父母和解,没准以后还会搬回父母身边居住 。
作为广州人的谭颖,过年少不了要逛花市,她很怀念小时候的日子 ,那时候海珠区江南西路都会封起来作为花市,谭颖就住在江南西路,她以前和家人吃完年夜饭 ,就会直接下楼去逛街,现在花市搬到了滨江西路,离她家有点远 ,她也有点意兴阑珊了。
但谭颖和几位堂哥堂姐已经约好了,春节假期要去广州南沙区吃海鲜,顺便体验一下广州新开的11号线 ,之后就和堂哥堂姐打麻将,到处玩。
她觉得,自己作为广州土著的好处就在于 ,亲朋好友几乎都在广州,平时想约也能约出来,所以大家也没啥计划,有什么想玩的 ,直接在群里喊一声就可以了 。
至于春节,假期更长,大家能聚会的时间更多 ,也就能玩得更开心,大家只要能凑在一起,就已经很开心了。
她对春节的态度 ,可能也是绝大部分人的心声:“过年最重要的是一家人齐齐整整,做什么其实不重要。”
(文中受访者为化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