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一个女儿到六个女儿
讨论母女关系,是这两年国产剧的一个热门主题 ,去年春节的《烟火人家》和《奔跑是我的人生》就是如此。这两部作品都构建了窒息的母女关系,其中以杨超越和她妈这对最为出圈 。作为教师子女,杨超越是万千被弹压的倒霉蛋典型代表:有男友的时候 ,妈妈要去男朋友单位发威闹事,没男友的时候,妈妈要广而告之替她相亲。逼到她只能随便挑了渣男备嫁 ,问就是要拿自己对人生的不负责报复亲生母亲。隔壁《烟火人家》的里马思纯的窒息度也不相上下:明明是独生子女,却要被自己妈事事拿来和表姐妹比较,学历 、亲密度、听话都是妈妈控制她的度量衡 。
跟前几年的《欢乐颂》《三十而已》们相比,母女题材的好处是天然地用血缘把女人们联系在一起 ,创作者们不必再抓心挠肝地想女主角们怎么偶遇,亲情大棒在婚恋问题上也可以随便挥舞,堪称抓马好手。
可能是一个女儿身上能承载的戏剧性不够 ,今年春节,女儿们的数量极速膨胀,直接翻了五倍以上。《五福临门》里 ,倪虹洁领着四个女儿浩浩荡荡进长安,为的是投奔已经嫁了人的二女儿,以便给其他人找对象 。果不其然 ,女儿们数量叠加后,狗血情节也成几何级增长。比如,卢昱晓和王星越之所以认识 ,就是因为他俩都紧密团结在以二姐couple为核心的周围,都很爱听这对夫妇的墙根。在成为亲戚之后,没事就能在宴席、花厅 、连廊里偶遇,人脸效应这不就有了。
甚至亲戚们打架也能成为催化剂 ,毕竟人一多手一抖,男女主推搡间就可以搂搂抱抱、慢镜头对视,罗曼蒂克氛围也有了 。不仅如此 ,人多水也就浑了,CP线俯拾皆是。比如混世魔王董思成明明是在桥上偶遇了大姐刘些宁,卢昱晓戴个帏帽就能偷天换日 ,但最后跟董思成凑CP的却是小妹黄杨钿甜。不知道的,还以为董思成这CP能力是南韩学来的独家秘技 。
不过,男人里的王者必须还得是男主 ,所以这一干亲戚都要衬托出王星越的伟岸,连带二姐的老公黄圣池都不由自主地失去了男人本色,只会娇滴滴地喊“哥哥!哥哥! ”。如此 ,方能显得王星越是男人中的男人。
费孝通先生在《乡土中国》里写传统社会是人际关系是差序格局,如石子入水,一圈圈漾开水波纹,没想到今天被于正偷学了去 ,一锅乱炖 。什么差序,全是他抓马剧情的踏脚石。
隔壁《六姊妹》剧情倒是不癫,但作为一个以想生儿子为故事驱动力的作品 ,观众看了就很难评。红狼和邬君梅一心要生儿子,却在接下来的20年里连生六个女儿,这家的苦难全因这对父母非要求子 。不仅如此 ,主角沈月的青梅竹马竟然是世仇,最后还被绿茶抢了心上人,这苦哈哈的剧情大过年实难下咽。小鱼觉得年代剧不是非要主角受苦 ,毕竟咱们怀旧,怀的是街坊邻里的人情不是封建四旧。
沈月难得地在这部剧贡献了亮眼的表演,然而好景不长 ,一进入青年,梅婷老师就苦大仇深地出现了,很难相信这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 。同样选角有争议的,还有饰演六妹的辣目洋子 ,在原著中,她是最得邬君梅喜爱的小女儿,却薄情寡义拖累全家。
从去年的一个女儿 ,到今年的六个女儿,国产剧里家庭人均女儿保有量是提升了,但爱儿之心却纹丝未变。《奔跑是我的人生》里 ,杨超越她妈之所以折磨女儿,就是因为从小精心培育的好大儿自杀了,因此才转向一直被自己忽视的女儿 ,要她双倍地承担责任与期望。《六姊妹》里虽然没有儿子,长姐沈月却变相地成为了儿,还是豆丁大的时候就去自己绞了辫子 ,跟爸爸说从此把她当成男孩,她会比男孩还厉害,保护全家人 。女儿拳拳之心令人感动,然而地位却没有提升 ,长大后仍是全家最大冤种。
当年高满堂的《家有九凤》里,李明启老太太至少构建了一个真正的母系社会,女儿们除夕必须回家 ,还得捎上赘婿,结果到了现在还搞这出假凤真凰,什么女儿潮呐 ,不过是另一层假模假样的包装。
妈的缺位
和去年此时的妈妈们相比,今年的这两部剧,倒没有窒息型人格 ,但妈妈也就此存在感稀薄 。
倪虹洁在《五福临门》里,贡献了她轮岗妈妈以来最无厘头的表演,主要负责给女儿们倒油。经典案例是拿着女儿们的一百八十贯嫁妆去赌琴 ,想要赚个大的,结果是王星越下的套,本就不丰的嫁妆直接打了水漂。开店转型这种大事,她也是拿不了主意的 ,只等几个女儿筹划,她主要负责敲锣打鼓唱戏 。唱戏途中,还得跟未来亲家当街打架 ,把自己这个素质外乡人的刻板印象坐实了。
二女儿吴宣仪的夫妻问题,她这个过来人也给不了半点意见,都得靠没出阁的卢昱晓见招拆招 ,因此给的全是昏招。说是洛阳一门六虎,但事实上,她这个五个女儿 ,又给她当儿子又给她当老公,也不知谁是谁的妈 。
《六姊妹》原著里的妈妈也是缺位的,邬君梅饰演的刘美心看似生了一圈孩子 ,但半点没有为人母的拎得清。对老大这个奶奶带大的孩子,她有莫名其妙的敌意,偷了点猪油渣吃也要公开羞辱;对老六这个最小的,她却格外溺爱 ,导致小女儿养成了精明自私的个性。老公是看穿了她的,在世时放过话说不能让她当家,得大女婿当 ,结果男人一蹬腿刘美心就开始作妖了,宠幼废长,最终被小女儿拆了家 。
从控制狂到无能缺位的妈 ,国产剧好像总是不会刻画正常的母女关系,好像母女之间必有一战。但这个战争却又不像父子之争——男人们形成权力高低位是为了更有效率地率领家庭,母女间却更像是一种共生蚕食关系 ,此消彼长,互相内耗。某种程度上,这种母女关系有其现实意义 ,比如刚刚去世的大s就是她家庭的拯救者,作为女儿的她,在这个男人缺位的家庭里付出了太多,她才是实际意义上的妈。但嗟叹归嗟叹 ,没人想观剧时还反刍原生家庭的心灵创伤,母女关系本可以有更多面相 。
拆解这一议题的核心关键是,认识到母女关系之外 ,女人们仍是女人,她们仍有许多天然的共通。台剧《俗女养成记》里陈嘉玲的妈妈也控制过她,以至于她以为自己可以独立到生小孩 ,最后撑不住了才说:我要找我妈。妈妈来握住她的手说,你是妈妈的榜样,她立即获得了极大的勇气 ,孩子顺利出生 。而等到陈妈和陈爸因为初恋闹别扭的时候,陈妈幽幽说:他抱着她的时候居然是闭着眼睛的。我无法忘记那个表情。陈嘉玲也瞬间明白了妈妈的想法,心疼着开始找话题哄她 。
如今的国产剧 ,有一种对女性假惺惺的谄媚感:父权不合适,就把父亲拿掉;窒息的妈不合适,就让她成为一个糊涂蛋。父母皆祸害,就让他们都直接缺位 ,制造一个无父无母的姐夫,来配《六姊妹》里的冤种长姐。观众们并没有要一味地推倒家庭结构,否则《人世间》《小巷人家》这样的剧也不会引起共鸣 ,她们所厌烦的,只是那种千篇一律的父母威权面具 。母亲,曾是女人 ,父亲也曾是男人。在拥有家长的身份之前,他们还有别的脸孔。
《小巷人家》里闫妮就构建了这么一个立体的角色,在丈夫面前 ,她是一个毫不留情要婚内AA的独立女工;在子女面前,她是可以义无反顾豁出去怼人的妈妈;在好友面前,她也是为了一件新衣服可以快乐的女孩 。
需知 ,妈从来不是贬义词,妈可以在场,妈也可以作为养育者提意见,只是妈是凡人 ,也会犯错。要容许妈有自己的多重元宇宙,而不是让她们只能在做控制狂和无能者里二选一。更大可不必为了给女儿赋权来给妈妈们做粗暴的减法,毕竟《封神2》里Daddy费翔的魅力树乌尔善可一点没少点。
低配英伦情
说完了母女关系 ,最后还得讲讲女儿剧的故事原型 。不少人看了《五福临门》后颇有种熟悉感,因为男女主一上来就互相看不惯,外加一门五女集体求嫁的情节 ,很容易令人联想到《傲慢与偏见》。
简·奥斯汀在两百多年前就创作了一个关于吾家多女初长成的故事,其中对婚姻、家庭 、阶级之多种洞察,使得其至今仍传为经典。七十多年后美国女作家路易莎·梅·奥尔科特又写了一部《小妇人》 ,同样是一门多女的家庭伦理小说,不同的是,女主角从乡间的伊丽莎白换成了爱写作的乔 。但很显然 ,无论是今天的国产古装剧还是年代剧,都没有学到这些女儿剧原型的半分精髓。
归根结底,差别在于名著们知道,人是人 ,观念是观念,不会把这两者等同。在《傲慢与偏见》里,故事的驱动力是当时英国不合理的继承法 ,女儿们如果不结婚,家产就会旁落到其他人手里 。围绕着这一危机,班纳特太太、伊丽莎白和她的姐妹们、朋友们都展开了自己的不同行动。
伊丽莎白认可婚姻需要物质基础 ,但人心和理想更加重要,因此拒绝了牧师表哥,她的好朋友夏洛特却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嫁给柯林斯。丑小鸭嫁王子的故事看似不合理 ,但有钱的宾利先生,却偏偏只对她的大姐一见钟情,最终跨越阶级成婚 。班纳特太太 ,早前被自己丈夫说成是神经脆弱的聒噪妇人,但她还真完成了婚恋经纪人的任务,拯救了家庭资产。在这个故事里,人们的观念各不相同 ,保守主义和理想主义并存,但彼此都实现了自洽。
女儿剧之所以好看,是因为同时集齐了多位不同年代的女性 ,又发生在家庭内部,天然地会形成观念角力的空间 。但观念只是一个引子,真正吸引人的还是人物背后的复杂性。《小妇人》里也有类似的叙事 ,小公子哥劳瑞一开始喜欢自由的乔,等到了欧洲,他又被已经充分习得上流社会风俗的小妹艾米吸引 ,爱情快得像龙卷风。听着残酷,但这才是现实世界的逻辑,因为人总是在变化着的 ,不是一根简单的观念二极管。
相比之下,《五福临门》里根本没有具体的人,只有观念塑造的伪人 。王星越拿了达西傲慢贵公子的人设,一上来就怒斥吴宣仪善妒小心犯七出之罪;卢昱晓满脸写着全剧我最聪明 ,不是拳打男宾,就是脚踢衙内,连宠妃、皇上都被算计在内;两位主角的妈就更不必说了 ,糊涂蛋和恶婆婆已经刻脑门上了。当年李明启老师经典slogan是“我一个寡妇,能拉扯九个闺女,自有我的道理” ,到了倪虹洁这里,这句slogan被彻底打倒。问就是,编剧是真奶妈奶大了这一家子 ,跟她这个妈没半毛钱关系 。小鱼建议,倪虹洁老师少演点短剧,太入戏了老本行都忘了。
隔壁《六姊妹》稍好一点 ,没什么伪人,但也困在生儿子的观念里。囿于时代,过去的观念当然是无法改变的,但是今人的态度很重要 ,因为文艺作品应有进步的社会史观 。去年《山花烂漫时》里宋佳饰演的张桂梅,就在和最封建的重男轻女思想对撞,但她从不肯定那些轻视女性的思想 ,而但凡她肯定了一丁点,大山里的女高也就无法建立。
国人爱看家庭剧,这些年来家庭剧也成为社会流变的缩影:当年《蜗居》体现的是房价痛 ,《都挺好》体现的是原生家庭痛,而随着90后步入中年,家庭剧的核心人物也从80后转向了他们的婚恋痛。但对于90后来说 ,结婚生子似乎已经不是一件必要的事了 。因此,作为家庭剧的分支,女儿剧不能再简单地把她们凑做一团 ,制造婚恋焦虑或者弘扬糟粕——最新民政局的结婚数据已经证明,传统PUA已经失灵。而女儿们真正拿回主体性,也并非个个都要成为不婚小姨,而是无论选择了哪条路 ,都牢牢地把自己作为第一优先级。
真女儿潮,先从不制造婚恋焦虑的家庭剧开始吧 。